影評|《怪物》是誰?刻板的性別教育殺死了多少青春年華?

Raina.C
Aug 16, 2023

--

跟枝裕和導演的接觸是從《我的意外爸爸》開始的,原本是衝著福山雅治的臉去買票,最後卻被是枝裕和擅長刻畫家庭親情,與剖析社會人性的敘事手法,所深深吸引。

因此這部電影的標題雖然看起來很驚悚,不過連預告都沒看,我就大概知道這部電影不會是那種光怪陸離的調性。再加上編劇又是坂元裕二,電影的鋪陳可能會像《花束般的戀愛》那樣細膩。

《怪物》不只得到坎城影展的最佳劇本獎,也獲得酷兒棕櫚獎(特別表彰LGBT電影的獎項),所以大概能猜到與性別議題有關。

故事是從一個單親家庭開始的,由安藤櫻飾演的單親媽媽,在丈夫死後獨自撫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湊。
但湊卻在有了新的班導,保利老師之後開始有奇怪的行為,像是剪自己的頭髮,身上出現傷痕,或是問起「自己的腦子是不是豬腦」。這些行為都讓湊的媽媽開始懷疑保利老師是不是有對自己的兒子施暴,而故事也從這裡開始展開。

預告看完之後若有興趣的可以去電影院觀看,因為以下的敘述一定會有雷。

1. 電影的主軸

這部電影主要以三個人的視角來鋪陳,首先是預告中媽媽的視角,讓觀眾以為這是一部在檢討校園霸凌和老師失職的電影。

但接著切換到保利老師視角時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為學生著想,懷抱教育熱情卻也相對有些「天真」的年輕老師。讓他因為學生的謊言而被陷害。
最後是主角,湊的視角,也是解開所有疑惑的視角。從他的視角中會發現,雖然班上存在著霸凌,但對象不是他而是他的朋友星川依里。

而星川之所以會被霸凌,是因為他爸爸讓他以為自己有病,腦子裡裝的是豬腦還會傳染給別人。做出種種虐待只因為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

在故事後半段會發現,湊和星川的關係不只是朋友,他們「喜歡」著彼此,但他們不知道這樣的情感是否「正常」,或是他們都只是被移植成豬腦袋的「怪物」才會偏離大人眼中男孩子該有的樣子。

如果只是單純的探討青少年的性別認同議題,這部電影或許就不會在看完之後仍有這麼長的餘韻。

《怪物》並非從主觀角度探討「我為什麼喜歡同性」,而是從第三者的角度看到「是什麼讓他們覺得喜歡同性是不正常的」。

這也是為何在電影裡,導演帶我們從湊的視角出發,卻沒有給星川單獨的故事線。因為星川在最一開始就被自己父親貼上了「不正常」的標籤,他也接受了這樣的標籤,甚至在湊對自己的情感感到混亂時,星川還像是在安慰新的「病友」一般安撫著湊,成熟到令人感到悲傷。

在看一些電影評論時,有些人提到電影內容太發散看不懂主軸是什麼。
我認為故事的主軸是在講述湊開始認為自己變成「怪物」的成長曲線,但和星川不一樣的是,湊沒有會家暴他的父親,媽媽是會為了他衝到校長室拼輸贏的慈母,在學校也不是被霸凌的主要對象,保利老師實際上也沒有對他施暴。
從一般人眼裡來看,他都是在一個「正常」環境下成長的小孩。

但若更仔細去觀察會了解,很多我們以為的「正常」,卻成為了湊的枷鎖。成為了他開始懷疑自我的源頭。

2. 誰造就了「怪物」?

這部作品最讓我喜歡的部分就是,所有的因果,都在好似不經意的人物對白中發生。

電影分別從媽媽、保利老師和湊的視角開始故事。
在媽媽視角時,雖然很能感受到她對湊的愛,但也能從對話中看出,媽媽的夢想是想將湊養大像爸爸一樣有男子氣概的人,找個女生組建一個家庭,並認為這就是能得到「幸福」的路徑。

湊的媽媽在觀眾眼中絕對不是虎媽,相反的她看起來是能以朋友的角色跟兒子相處的媽媽。
但在湊的視角他有提到,媽媽會跟他說「知道花名的男生比較不受歡迎」等比較性別刻板印象的話,湊也一直愧疚自己無法像身為橄欖球員的爸爸一樣很「男人」。

在保利老師視角時,他也無法察覺湊和星川兩人之間細微的情感,在他們因為內心糾結而打架時,保利老師也只是說了句「像男人一樣握手和好」。

但這些無心的話,無論是講話者本身或是我們這些旁觀者,可能都不覺得有哪裡不妥。
就像班上霸凌星川的同學們,認為電視上的整人節目也是這樣演,沒有不妥;就像星川的父親認為毆打他只是將他「正常」的人格喚回,沒有不妥。

但就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累積,造就了那些「怪物」。

3. 誰是「怪物」?

電影中的怪物並非特定人物,而是相對應的關係。

對於學校的老師而言,無理爭論的家長是怪物。
對於家長(湊的媽媽)而言,對校園暴力無動於衷只會像機器人一樣道歉的校長,是怪物。
對於保利老師,莫須有的輿論壓力是怪物。
對於星川的父親,同性戀的孩子是怪物。
對於星川和湊,不合於社會和家庭認同的自己,就是怪物。

而最後兩個小怪物,究竟是心靈自由,還是因為生命的殞落而肉體自由?
是枝裕和導演給了開放式的結局。
而或許在觀影之後,我們能更理解每個無心的話語,都可能影響另一個人的人生結局。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