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反人性化的交易!從市場投資者角度深入解析電影《大賣空》。

Raina.C
Aug 26, 2021

--

《大賣空 The big short》主要在講一群對沖基金管理者是怎麼樣預測到2008年次貸風暴的發生,並又是怎樣去對抗整個金融體制和房地產市場。
由於是真人真事改編,所以許多電影裡的人和機構,現在都還存在,並且繼續影響著整個華爾街的金融交易。

閱讀此篇文章前,建議先去看這部電影,比較能將電影裡的劇情和我所想講的投資觀念連結在一起。

視為理所當然的,往往都是最危險的

首先在影片開頭就放上了馬克吐溫的名句:

「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這句話看似沒什麼,卻非常貼切地揭露了次貸風暴產生的原因 — — 大家以為銀行賣的房貸債券很安全。

畢竟房貸債券是從1995年開始就在販賣的金融商品,房子不管在哪個國家來說都是穩定的資產,而房貸又是大家一定都會努力還清的債務,不信的話可以去問問你身邊有買房的人,每個人一定都努力工作在想辦法還清房貸。

再看看賣房貸債券給你的人,可不是阿貓阿狗耶,影片裡面男主角去談合約的銀行有美國高盛、德意志銀行、美國銀行、瑞士信貸銀行、摩根大通等等,當這些大銀行賣給你一個看起來完全零風險的金融商品,你怎麼可能會懷疑呢?
不僅如此,來看麥可貝瑞說要賣空房市時,他的客戶說了什麼?

這裡提到的格林斯潘,是美國前前任聯準會主席,也就是像台灣央行總裁一樣的職位。而格林斯潘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呢?他在柯林頓時代創造出「零通貨膨脹型」的經濟奇蹟,更被認為是「一打噴嚏,全球就得下雨」的「財神老爺」。

財神老爺都說不會泡沫,到底哪來的天馬行空想法認為房地產會泡沫化?麥可貝瑞當然會被銀行家當作神經病啦!
銀行覺得房地產安全、政府也覺得房地產安全,那看看市場怎麼覺得。

這裡羅倫斯說到,房貸債券沒有保險合約也沒有選擇權,因為它太安全了。選擇權也是一種金融商品的保險合約。

有保險的標的一定是因為它存在著風險,比如我們一般人會保的意外險啦或是最近很火熱的疫苗險,但是你一定找不到什麼被外星人改造身體險,因為會發生這件事的風險太太太小了。
回到正題,對於當時的市場來說,房貸債券實在是太安全,所以不需要保險。

不過房貸債券真的很安全嗎?應該說,它本來要很安全的,只不過金融業者們為了賺錢,把一堆垃圾債券神不知鬼不覺地加進去,因為在銀行的擔保下,沒有人會真的去一個一個看這些房貸債券到底是什麼,反正這個東西能讓我賺錢就好了。
這就像一個五星級餐廳的便當,就算裡面所有的食材都不是來自餐廳標榜的原產地,你也不會發現,因為你根本不會真的去查。聯準會的升息是一切的幫兇嗎?

麥可貝瑞在這裡講到了次貸的浮動利率調整之後,房貸的違約率會大增。
簡單講解一下當時的時空背景。美國聯準會(FED)在 2001年1月到 2003年6月將基準利率由6.5%降到1%,降息讓資金變便宜,所以大量地熱錢流到房地產市場,讓房地產市場活絡。

當時美國人民都爭相的想要投入房地產市場,房貸經理人也這個機會,大量貸款給收入低或是信用不佳的人,讓他們能夠買房。但這些人不知道的是,由於他們的房貸是浮動利率,所以當聯準會將利息調升回來時,他們要付的借貸利息將會多好幾倍。
所以當聯準會從2004年開始從1%升息升到 5.25%時,房價大崩跌,借款者的還款壓力暴增,也讓次級房貸的違約率高攀升。

違約率是放貸的金融業者最怕碰到的情況,這代表金融業者收不回他們借出去的錢,所以最後在2008年時,放貸的金融業者不堪虧損,才會一家接著一家地倒閉。

也因次,有些人將金融海嘯的責任歸咎到聯準會身上。

不過各國的央行本來就會用基準利率來控制住經濟,就像去年爆發疫情後,美國聯準會為了拯救經濟市場,也大幅調降基準利率。

我知道很多人開始緊張聯準會調升利率後,市場會不會大崩跌?
的確調升利率一定會衝擊到股市,不過在次貸風暴危機中,也不是每一個房貸債券都化為烏有,真正變成廢紙的是那些評級中低以下的債券。所以股票市場也是ㄧ樣,即使聯準會的升息會讓股價下修,但是那些真正有價值的AAA級公司,絕對還是會安然無恙的存活在市場上,並且持續上漲。

所以你該擔心的不是什麼什麼時候升息,而是該好好檢視手上的股票究竟是好的資產,還是跟次貸一樣的爛東西。

不是人人都能逆勢交易

雖然種種跡象都顯示,房地產會泡沫化,不過賣空房貸證券的路途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遂。

我非常喜歡這段,這完全印證了金融市場就是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
即使房貸的違約率不停攀升,房價正在下跌中,但是房貸證券保險的價值卻沒有下跌。
其實在股票市場也很常這樣,你發現了某個關鍵因子,認為股票一定會漲會是一定會跌,但常常股價對事件的反應,往往會慢半拍,或是根本沒反應。

不要忘了整個金融市場是由非常多有各自利益的人組合起來的,所以看衰人家財路的事情往往都很難做,即是到了最後你證明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但是中間的虧損要如何熬過,又要怎麼不受別人的想法干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我們常說「環境大於意志力」,那些能真正在市場上站穩自己想法的人,一定都還是有評估過最壞的打算。

像這群跟房地產對賭的基金管理者們,在賣空的過程中也遇到賣空標的不跌反漲,甚至被賣給他們保險合約的銀行追繳保證金。麥可貝瑞的基金公司甚至一度虧損超過19%。

身為一般散戶的你,如果想要跟進這種高風險交易,即使能達到最終的交易目標,但中間顛簸的路程,你有萬全的準備能熬過嗎?
除了承受浮動虧損之外,不要忘記,最後還要能獲利了結呢!
(這才是重點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班準備賣出的合約,帳面價值達到了2.05億,但是對方一開始只願意付4千萬,最後在一陣搓合後,成交價是八千萬。
這也是我們常在市場中看到的「滑價」。
也就是交易量太少,所以買方和賣方之間的出價價格會有很大的落差。

在衍生金融商品或是冷門股票的交易裡,滑價現象是必須要考慮進去的,如果最後的成交價格還無法攤平成本,那麼即使帳面上看起來你是賺錢的,但實際結果卻是賠錢。

我們常常看到那些對衝基金管理者在做一些很反骨的逆勢交易,但他們都是有評估過自己可以在這中間套出多少利潤,而不是因為「帥」或是「反主流」才去做的。

所以如果你也想要做這樣子的逆勢交易,那麼最好先問問自己,資料和功課做得夠齊全了嗎?「消息」夠靈通了嗎?還是只憑著一點點在市場上的直覺就去孤注一擲了呢?

不然的話,順勢交易對一般投資者來說,絕對是比較穩定的賺錢方式。

最後我們看到麥可貝瑞的基金公司,從2006年開始放空到2008年獲利率高達了489%,你說這個獲利率高嗎?
以基金公司來說是高得驚人,但如果以壓身家下注的賭徒來說,我覺得很一般。看看特斯拉去年的股價翻了幾倍?

當然,我認為麥可貝瑞還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價值投資者,但是像他這樣的交易方式,是非常反人性而且也不一定是人人都能撐到最後的。

總結來說,大賣空這部電影真的不光是讓人了解2008年的金融海嘯歷史而已,對於已經進入投資市場的我們來說,是一部可以審思很多事情的經典教材。

次級房貸、CDO什麼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都已經是過去,但是那些市場上為了賺更多錢的狂熱氛圍、那些被包裝的更花俏的高風險商品、那些更沒有道德的投機者都還是存在著,也不是我們能去控制住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掌握好自己的風險,對於任何交易都更謹慎,並且努力擴充自己的知識。

最重要的,不要懷有執念,因為那個恰巧就是在市場上最危險的因子。

■ 本篇為YouTube影片腳本:https://youtu.be/5Ii78WUaIAw
*文章轉載請附上影片連結。
*喜歡我的頻道或文章,點擊下面的拍手按鈕(最多50次)會是我創作的動力!
*每月贊助:https://button.like.co/rainachang0723

--

--

Raina.C
Raina.C

Written by Raina.C

在資本市場玩沙的大姐。

No responses yet